初中生一小时50元_可以约人的二维码_3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qq

本网站为【清泽教育】旗下网站,主要为广大考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网站以山西招生考试网 www.sxkszx.cn为准。

24423
当前位置:山西省成人高考网 >> 专升本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专升本政治高频考点
山西成人高考网 www.zgbaohan.cn   2022年06月29日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哲学的主要派别 

1、一元论和二元论:

1)一元论:世界具有统一性,万物有一个共同本原,物质或者意识。一元论又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2)二元论:万物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相互独立的本原。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唯 物主义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其主要特征是用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 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如五行说,元气说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事物和现 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带有明显的机械论或形而上学特征。如原子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意识派生的。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如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如绝对精神”“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主要包括唯心主义先验论、 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2)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即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围绕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世界的存在方式) 的问题而展开。

1)辩证法: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强调用矛盾的观点看世界;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在矛盾;其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散的、绝对 的、孤立的画面的拼凑而已;否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主张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因素;其 本性在于它的非批判性,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总是排斥否定的理解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键和标志。 

2、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并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 

3、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批判精神。 

4、科学性:正确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 规律。

 

四、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肯定了物质先于意识; 

2)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能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 知论划清了界限,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

3)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出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五、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但如果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相对主 义、诡辩论。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但如果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3、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自然规律和 社会规律。 

2)规律特性: 客观性: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任意地改变规律。但是人们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普遍性:规律在很大范围和领域中起作用。 

 

六、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3、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通过感觉和思维等形式进行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 此,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七、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 的表现。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实践是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八、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 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认识 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以造福人类。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充分 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九、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 也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问题,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 发认识和改造世界。 

3)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必然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2、实践意义:

1)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否则只能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要做好具体工作。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要正确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避免思想僵化,拘泥于一些僵死的教条。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十、事物的普遍联系 

1、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 

2)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这一原理的意义

1)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和思想 方法。 

2)要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要树立整体观点和系统观点。 

3)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全面分析和把握复杂多样的多种联系,并从中着重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十一、事物的变化发展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的意义:

1)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在社会领域,更需要人的自觉的努力。 

2)我们既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前进的信心,也不能因为历史必然进步而放弃我们自己的努力以求坐享其成 

3)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个普遍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 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十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含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的性质。 

2)关系: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相反的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 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有条 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 动事物的顺利发展。要反对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或只见对立不见同一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一方面要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 方面,又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含义: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 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 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含义: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2)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没有包括 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特殊性 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这一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同矛盾进行比较。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比较。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 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2)关系: 主要矛盾(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方面)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次要方面)对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有制约作用;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指导意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坚持两点论: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的具 体表现。 

 

十三、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

2、质变:事物的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4、认识度的意义:度的道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注意适度。所谓适度,是指我们的认识和行 为必须同客观事物的度相适合,俗话说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 过犹不及,意思都是讲要适 度;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事物的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并超出度的界限,而要看实践的需要, 看如何对人有利。

5、质与量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会引起质变。当量变达到并突破关节点时,事物。质变的可能性就变为现实。 

3)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量变开拓道路;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 段性和局部性质变。 

6、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把远大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踏实苦干、稳步前 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十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或否定一切。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物的发展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 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而使事物的发 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3、指导意义:

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 时的挫折而动摇。 

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 性和复杂性,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